江苏省“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

2017-09-26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现代渔业发展,明确“十二五”期间我省渔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年)》等,结合我省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渔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渔民群众得实惠更多的五年。全省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渔业发展目标,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一)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460万吨,比2005年增长18.3%;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59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公斤。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310亿元,其中渔业一产产值805亿元(约占大农业的19%),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06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2%、57.7%和68.4%。渔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而且为渔农民就业创业和保障食物安全、改善环境生态、平抑市场物价、丰富居民生活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渔业一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值已达505亿元,比2005年增长91.3%。培育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优势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0%以上,高效渔业养殖面积达到57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1%,“虾蟹经济”特色更加鲜明,河蟹、紫菜、青虾、文蛤、河鲀、鲫鱼等特色品种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防疫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三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三)渔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增加到6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达到2158个。渔业行业协会纷纷建立并发挥作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渔农户的连结更加紧密,方式更加灵活,推动了生产标准化和渔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品种,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水产品流通更趋活跃,市场供应丰富。

  (四)渔业科技不断进步。着力打造了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平台,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项目落户我省,实施了河蟹、小龙虾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新发展,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推广人才。深入实施“三新”工程,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知名品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广应用,培育了一批新兴优势产业。广泛开展了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渔民。

  (五)生态渔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长江和湖泊禁渔期制度,在全国率先启动内陆渔船艘数和功率双控制度。重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保护,全省放流各类经济水生动物苗种等30多亿尾(粒),有1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不断强化。太湖流域共压减网围养殖面积近30万亩,率先实行了《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实施养殖池塘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工程,实现达标排放,减排效果明显。

  (六)依法治渔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出台了《江苏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及一系列配套制度,大力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水产苗种许可证制度,启动了水产养殖执法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推行了“三化五覆盖”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了10人以上海洋渔船安全监管数据库,初步建成并启用渔船动态监控系统。强化了捕捞许可管理,建设了海洋捕捞渔船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七)渔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不断改善。实施了池塘标准化改造,设施渔业建设步伐加快,渔港码头和执法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渔业政策性补贴逐步扩大,渔业政策性保险开始起步,渔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渔民维权的渠道通畅,渔区和谐安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前景展望

  “十二五”时期,江苏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主动抓住用好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突出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增长和民生改善的新要求,努力实现全省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有利条件

  1、资源禀赋好。江苏水域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内陆水域面积2600多万亩,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6.9%,盛产刀鱼、鮰鱼、河鲀、河蟹等名贵水产品;海洋渔场面积辽阔,更有世界闻名的辐射沙脊群,文蛤、紫菜、对虾、鲳鱼等多种海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江苏人才资源充裕,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可以为渔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区位特色优。江苏地处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物流通道。

  3、市场需求旺。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食物结构优化、收入水平上升、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化,将对优质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世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将会持续增长,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未来国际水产品消费的缺口主要依赖养殖产品补充,这对优质水产品养殖大省的江苏是重大利好;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不断催化渔业的高端高质化,将为优质水产品走向全球创造更好的条件。

  4、发展空间大。江苏沿海大开发使产业、人口、资金、物流向沿海聚集;在土地紧缺时大面积围海造地将为我省渔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国东中西部的跨区合作,将为我省渔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渔业的生态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等的多功能性,赋予了渔业更多的发展内涵;发展相对滞后的二三产业,提升的空间很大;随着渔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为我省渔业提供进一步拓展的潜力和机遇。

  5、惠渔政策多。国家和我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渔惠渔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对“三农”的扶持不断加大,渔业政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必将为我省现代渔业建设增添发展后劲。

  (二)制约因素

  ——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随着我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渔业水域污染加剧和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渔业生产经营成本呈上升趋势。

  ——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强。一些生产经营者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对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缺乏紧迫性和主动性。渔业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渔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够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产业自身发展和调节能力不强。

  ——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体系薄弱,池塘老化、病(灾)害多发,渔船破旧、装备落后,市场监管乏力、信息化水平低等,渔业保险、渔民社会保障、渔区城乡统筹等政策及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渔为目标,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渔业高效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水面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更加注重渔业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构建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和强渔惠渔政策扶持体系,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发挥渔业的多功能性;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更加注重渔民增收和渔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效设施渔业强省、质量品牌渔业强省、科技渔业强省、休闲观光渔业强省,推动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打造全国现代渔业示范省,闯出一条产业发达、科技先进、环境友好、渔民富裕、渔区繁荣的富有江苏特点的渔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科教与人才兴渔战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机制和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广泛应用,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速体制机制创新,灵活、高效运用市场合理配置渔业资源,激发渔业从业者的创造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渔业产业化,实现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坚持统筹协调。用现代渔业理念,统筹城乡渔业布局、生产力分布与渔农民生产生活一体化,统筹渔业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养殖捕捞结构、养殖品种结构,统筹渔业的区域发展,统筹生态渔业、质量渔业、外向渔业、高效渔业的关系,促进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坚持绿色增长。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强化对养殖、加工和营销过程废物排放的有效监控与利用,推行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渔业;大力推进“碳汇”渔业,发展海水贝藻类养殖,继续开展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渔业产业深度开发;树立低碳意识,发展低碳渔业、低碳渔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是渔业发展生命线、关乎国计民生的理念。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以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奠定安全基础,以强化生产过程监管措施形成安全屏障,以市场监督、检测检疫构建安全保证,以优质安全水产品保障有效供给;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打造“平安渔业”以及和谐渔区;帮助低收入渔民创业就业、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坚持效率提高。效率体现为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珍贵,要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品质的渔业,提高渔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要节约集约利用渔业资源,有效提高水面的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高效渔业、设施渔业,不断提高渔业的劳动生产率。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渔业经济跃上新的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生生物养护事业有较大进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渔业节能减排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渔业执法、水生动物防疫、信息服务等公益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渔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到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30万吨,年均增长3%;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其中,第一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9.7%,二三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2%,渔业在农业总产值和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高效渔业面积达到900万亩,占总面积的80%以上,设施渔业占总面积的20%;水产品出口量达到9万吨,渔业产品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产业升级

  加快传统渔业产业向现代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四新”(新渔场、新渔船、新渔村、新渔民)为抓手,提升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增添发展后劲。

  (一)“四新”建设

  新渔场: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模式优化、管理机制灵活、场容场貌美观的要求,用8—10年时间,对全省规模渔场的老旧鱼池改造一遍,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健康高效养殖模式,提高机械化装备能力,增强产品产地准出监控手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新渔船:对万艘海洋捕捞渔船,用5—10年时间,实施标准化改造,在不突破“双控”指标的前提下,渔船小改大、木改钢、旧改新,实行编组生产,提高海洋捕捞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新渔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对近500个渔业专业村实行整村推进,并辐射带动渔业比重较大的村,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渔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建成一批沿海和内陆渔港,发展渔港经济。

  新渔民:对全省70多万专业渔民实行轮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渔民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掌握现代渔业生产经营的新技能,逐步转变为现代渔民、职业渔民,成为建设现代渔业的“主力军”。

  (二)产业发展

  提升优势产业。优势水产品养殖是江苏渔业的主导产业。要更加主动地抓住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海洋、滩涂和水域资源利用潜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优化养殖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模式结构,推动渔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优质、“碳汇”渔业。引导组建若干集团化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的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和营销体系。做大做强富有江苏特色的河蟹、紫菜、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文蛤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年产值200亿元主导品种1个、100亿元1个、50亿元以上1个、10亿元以上的20个。继续抓好大宗常规鱼养殖的提档升级,保障优质水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全面实施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工程,形成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规模养殖基地。培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省级特色基地、20个省级现代渔业建设示范镇、100个省级现代渔业示范村,提高渔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改造传统产业。捕捞渔业是江苏传统渔业。继续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提高从业者素质,改进捕捞生产技术,创新捕捞管理制度。启动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工程,优化渔船结构,强化捕捞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船抗风险能力,为构建平安渔业提供保障。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积极组织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加快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等重点海域生态修复,扩大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建设海洋牧场。推进渔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渔业水上安全搜救中心,建设渔船动态监控体系,完善渔船安全设施,加强渔港安全设施配套,构建水上安全救生平台。

  培育新兴产业。特色小品种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远洋渔业、休闲观光渔业、生物渔业,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高成长性,是江苏渔业的新兴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渔业新兴产业。着力做大做强河鲀、海参、龟鳖、泥鳅、鳗鲡、长江刀鱼等特色小品种养殖,在生态、质量、品牌上做文章,使之产业化,形成江苏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突破水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水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提高水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全省水产品加工量占渔业产量的20%以上,完善水产品冷链建设,提高水产品保鲜保活能力,新培育销售额年产值超10亿元的加工企业3个、5亿元以上的企业10个、亿元以上的企业50个。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加大水产品市场建设力度,初步形成水产品市场功能分级、衔接无缝、快捷高效的贸易体系,成为渔业发展新的带动力。加大外向渔业推进力度,加强对外、对台港澳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渔业“保税仓库”。加快远洋渔业发展步伐,建立新的远洋渔业基地,以远洋渔业平台推动渔业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拓展渔业功能,丰富人民生活,建设全国一流的休闲观光渔业。开拓生物渔业,以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为支撑,在渔业的生物育种、生物药物、生物食品、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动物疫苗、生物质能源、生物修复与生物环保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推进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的智能化管理,大力提高渔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五、产业布局

  根据江苏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全省渔业实施“五沿”发展战略,即沿海优势渔业产业带、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沿太湖现代渔业先导区、沿淮河生态渔业发展区、沿城都市渔业集聚区,实行集聚开发、集约利用,优化布局、优势发展,着力打造园区化板块,努力形成国内富有鲜明特色的一流的国际化渔业基地和现代渔业先导区。

  (一)沿海优势渔业产业带。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市等沿海地区。以沿海大开发为契机,拓展发展空间,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做强一产,改造万艘海洋捕捞渔船,新建百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改造百万亩老化池塘,建设60万亩潮上带优质高效养殖基地、170万亩潮间带滩涂高效增养殖基地,40万亩浅海绿色增养殖基地、实现近海养殖向浅海延伸,海洋捕捞向外海和远洋拓展;突破二产,提升传统加工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来进料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创汇渔业规模,强化质量管理,打造国际品牌,提高我省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培育百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渔业龙头企业;做大三产,建设渔业现代物流业,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千家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构建富有江苏沿海特点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沿海千亿元现代渔业产业带,把沿海地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优质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现代渔业物流基地。

  (二)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主要包括长江沿岸八市的沿江地区。充分发挥长江江滩和沿江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虾蟹、河鲀、刀鱼、鲥鱼等一批长江特色品种,壮大发展规模,形成沿江高效渔业产业带。建设国内以长江特色品种为主的长江中下游一流的渔业科技产业园。积极发展特色渔业及休闲观光渔业,建设一批江鲜集散市场,发展江鲜特色餐饮,使长江水产品成为江苏渔业的“靓丽名片”,长江渔业成为江苏渔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沿太湖现代渔业先导区。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市及南京市的高淳县、溧水县等地区。充分发挥太湖周边地区资源、资本、市场、区位、科技优势,实施水域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势特色品种生态高效养殖,运用现代设施装备、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组织形式,全面推进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和设施渔业建设,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将太湖及其周边区域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内陆高效设施渔业基地、现代渔业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四)沿淮河生态渔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徐州、宿迁、淮安市及扬州、泰州市部分地区。发挥沿淮河地区水面和人力资源优势,稳定常规优质大宗水产品种、地方品种养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扩大以虾蟹为重点的出口创汇渔业;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发展内陆水产品保鲜保活和加工,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高效渔业基地、加工集中区,建成大型生态渔业基地和水产品流通集散中心。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保护,控制湖泊渔业捕捞强度,加大水生生物增殖力度,推进淮河流域生态渔业、休闲观光渔业建设,形成沿淮各具特色的渔业经济板块。

  (五)沿城都市渔业集聚区。发挥城郊消费活跃、人群集中、资金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名贵高档水产品工厂化养殖,满足城市高端消费需求;发展“菜篮子”和“鱼池子”,建设优质水产品供应基地和集散中心;创新休闲观光渔业发展模式,完善和配套建设休闲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在都市周围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集生产、科普、培训、垂钓、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渔业基地。

  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实行园区化开发,建设一批特色产品、特色基地、特色园区,使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加工集中区和水产品物流园区成为江苏渔业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推动江苏渔业向更有特色、更具活力、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迈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六、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江苏渔业在健康养殖、质量安全、产业化经营、外向渔业、科技支撑、资源养护、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等方面重点实施“八大工程”,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一)生态健康高效养殖工程

  ——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加强原良种选育、繁殖、保护和推广,健全良种生产体系,强化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建设种质检测中心,全面实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实现主导养殖品种良种全覆盖。

  ——高效设施渔业建设。按照现代渔业标准,建设高效设施渔业生产设施;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地)和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建设,配套完善进排水系统、净化塘或人工湿地,太湖流域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实现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和尾水达标排放,并在新建养殖区和其他地区推行。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在每个县(市)建设较高水平、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水产品加工集中区、物流园区和休闲观光渔业园区。

  (二)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和地理标志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认证,规模化养殖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积极发展品牌渔业,提高江苏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渔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建设。健全标准及标准化生产体系,进行包括标准化技术培训与推广、渔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快速检测,生产档案及追溯制度、品牌培育等在内的综合示范区建设,在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标准化综合示范区10个。

  ——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建设。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检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产地区域划型,强化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的监测与监控预警,积极推进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配置水产品快速检测设备,落实检测结果公告制度,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7%以上。各市、县(市)要建设满足本地区水产品质量检测的机构、能力和队伍,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三)产业化提升工程

  ——水产品加工发展。以加工集中区建设为抓手,拓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淡水产品加工,发展来料加工,扩大方便食用水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工规模,全省水产品加工产量占渔业产量的20%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

  ——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建立渔业生产、科技、市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强化市场分析和开拓,促进水产品流通。改造提升现有大中型骨干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一批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水产品市场现代化升级,完善市场信息分析、传递与服务网络。

  ——渔业组织化水平建设。积极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渔民参合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达到3000家,渔民参合率达到60%以上。扶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

  ——休闲观光渔业建设。利用渔区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与渔业生产、渔产品、渔业民俗、渔业经营活动相结合,拓展渔业功能,建设休闲渔村、休闲园区,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建设100家省级“渔乐园”。积极创造条件,筹建一批渔业展示馆等渔文化设施。

  (四)外向渔业建设工程

  ——出口基地建设。更新出口加工老设备、新增加工流水线,增加来进料加工品种,改造出口养殖池塘,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出口基地。

  ——远洋渔业拓展。设立境外远洋渔业合作基地,建造、购置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渔船设备,开展远洋渔业新渔场的探捕和业务培训,巩固过洋性、开发大洋性远洋渔业,实现远洋渔业规模翻一番。

  ——国际市场开拓。巩固欧美市场,拓展东南亚、非洲市场。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性人才培训、市场考察、推介和展销,开展企业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广告和商标注册、收购技术和品牌,设立境外销售网络,实现境外促销多元化。努力打造江苏渔业展示、展销平台。加强国际间渔业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五)科技支撑工程

  ——产业技术体系创建。建立创建平台,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育种、水产养殖、加工技术、捕捞渔具、渔法、安全生产装备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质资源库,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水产良种。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一批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推广优质特色水产品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渔业科技入户覆盖全省渔业重点县(市、区),渔业重点村整村推进,使规模基地和生产大户全覆盖。

  ——人才培养与渔民培训。选拔、培养20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知名科学家和首席专家,建设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和较强竞争力的渔业科研创新团队,组建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渔业技术人员和渔民专业培训。

  (六)资源养护工程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扩大海洋牧场建设,在我省近海建设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营造海藻场,修复海洋生态,增加海域生产力。扩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省管五大湖泊、长江江苏段、江苏沿海等重要渔业水域,增殖放流各类经济水产苗种和濒危水野动物幼体。加强渔业保护区建设,建立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配备管理船只、标识、救助工具等基础设施,强化保护区的巡查和管理。

  ——渔业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开展省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扩项升级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市和重点县(市、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健全全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开发新型监测技术,建设预警监测评价、开发与应用服务技术平台。

  (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鱼池标准化建设。按照规划合理、塘口规则、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环境美化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开发的规模化鱼池(基地);按照“标准化鱼池建设”标准,对全省现有的百亩以上规模养殖场(基地)老旧鱼池全部改造一遍、养殖模式优化一遍、场容场貌整新一遍,提升传统规模渔场综合生产能力和对外形象。

  ——渔船标准化改造和渔港建设。启动实施万船改造计划,淘汰老旧渔船,改造一批耗能高、效率低的渔船,更新一批大马力、高质量的海洋捕捞渔船,建立渔船交易中心,完成渔船安全设备改造,提高渔船作业组织化程度,重点建设海洋6个中心渔港、9个一级渔港、5个二级渔港和内陆一、二级渔港,提高海洋渔业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发展渔港经济。

  ——执法装备建设。购置车、船、艇,用于海洋、长江、大型湖泊和重要水域的渔政联合执法检查、日常执法管理和巡查,开展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购置GPS定位仪、执法抽样样品保存系统、禁用药物快速检测仪器,用于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八)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培训、演练,组织对渔港、渔船安全检查;加强对台风、大雨、暴雪、天文大潮等气象灾害及赤潮、蓝藻等生态灾害的防范。

  ——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省市县乡四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制订与实施乡级站建设方案,建立与新型推广服务相一致的快速高效反应网络,加强必备的推广服务手段,健全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建设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基地。

  ——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在重点渔业产区推进水生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建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完善防控手段,开展重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监控与研究,加强防疫检疫队伍建设,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处置能力。

  ——渔民陆上定居。推动出台政策,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连家船”渔民保障工程建设,推进“连家船”渔民陆上定居,切实解决“连家船”渔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

  ——渔业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加强渔业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建立渔业政务、商务和专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海洋渔业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渔船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快渔业信息化进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七、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江苏渔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江苏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增添渔业发展活力。一是创新渔业发展理念。由注重速度、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并重转变,由注重一产发展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由注重生产发展向经济协调、民生和谐转变。善于运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渔业,善于利用统筹城乡的动力推动渔业,善于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渔业,发展产业强渔区,提升渔区富渔民。二是创新渔业经营机制。鼓励渔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承包、租赁、转让、参股等方式加快水面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保护渔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探索养殖使用权招拍挂的新机制。对新围垦海涂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市场化运作与企业化开发相结合,促进集约化规模经营,提高水面产出率。三是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全面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保护基本渔业水域,探索建立养殖水域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渔业水域占用赔偿制度,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渔业合作化机制。引导渔业企业、渔民和其它组织在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多领域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并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与渔农户、基地的紧密型合作,完善利益连结机制,鼓励渔业科技人员创新合作形式,将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吸引到合作组织中来。充分发挥渔业行业协会在桥梁纽带、行业自律、服务会员、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政府管理渔业的有效补充,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构建渔民可持续增收的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渔民增收长效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机制、水域滩涂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渔业金融服务机制和渔业支持保护机制等。

  (二)强化科技支撑。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要求,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发展。一是加强渔业科技攻关。在良种培育、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产生物技术应用、质量安全监管、防疫检疫、先进装备制造、数字化渔业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为建设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渔业提供技术储备,突破瓶颈制约。鼓励科研院所和渔业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场区结合,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政府支持下的科研单位研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应用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积极培育渔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服务机构等创建各类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强化渔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队伍,在稳定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各类社团性、企业性、民间性服务组织,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社会化服务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渔业技术服务大体系。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建设,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办法,打造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与现代渔业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创新队伍、推广队伍、管理队伍和生产者队伍。

  (三)强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强化水域生态环境监管,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入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及我省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全面推行捕捞限额管理制度,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淘汰落后渔具渔法,长江、湖泊禁渔期延长到四个月以上,使资源小型化、低龄化的状况有明显改善。科学规划,新建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自然资源保护区、濒危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常年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100万亩。二是进一步加强人工放流和鱼礁群建设。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养护机制,加大人工放流,增加放流的种类与数量,“十二五”期末实现全省主要水域种苗放流量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组织好“增殖放流节”等各类重大活动,完善放流工作规范,提高放流成效。加强人工鱼礁群和海洋牧场建设,提高建设质量与效益。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做好涉渔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布年度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公报。实施近海和长江、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常年检测和监管,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整治,使我省近岸海域污染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长江、湖泊水域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四是大力推进渔业节能减排。落实好渔船节能减排措施,开展大水面养殖容量研究,进一步扩大池塘养殖水达标排放的试点,总结太湖流域的经验,制定《全省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到“十二五”期末,池塘养殖水达标排放试点由苏南扩展到苏中和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池塘面积占全省池塘养殖总面积的30%。同时,在太湖流域、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周边以及沿海地区,以整体生态环境优越、产品质量标准国际化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渔业县建设试点。

  (四)强化依法管理。深入贯彻实施渔业法律法规,加强渔业的规范化管理,扎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依法兴渔。一是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争取将各级渔业执法队伍全面纳入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大渔政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准军事化管理和政治保障,进一步增强执法队伍素质。健全渔业行政执法和技术体系,加强装备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切实履行执法职能。认真开展好行政执法检查活动,加大海洋捕捞许可、船网工具控制、休渔禁渔、养殖证制度、水产苗种管理、水生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安全生产、水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执法力度,维护渔业发展秩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管理机制,促进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三是坚持不懈抓好渔业安全生产。继续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建立健全港监、船检和渔业安全生产等制度,切实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整治活动,消除渔业安全事故隐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救助体系,全面实行安全监管责任制,提升事故防范、应急救援及调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遏制重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渔业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与现代渔业相适应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一是加大对渔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对高效渔业、设施渔业、现代渔业、外向渔业、远洋渔业、生物渔业、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组织、水产品加工集中区、水产品市场及物流集散中心等进行扶持。二是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渔港码头、渔船标准化改造、鱼池标准化改造、渔业执法装备、渔业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渔业信息化等进行扶持。三是建立和完善渔业补贴政策和制度,加大对水产良种、“菜篮子”基地、渔业资源探捕、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资源增殖放流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海洋、长江和湖泊禁渔期专业渔民的生活补贴制度。四是加大对渔业的信贷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鼓励渔业生产者利用多渠道融资,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支持渔业招商引资、南北合作交流等。五是建立健全渔业联合共保机制,完善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加大对渔业的保险补贴,加快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渔业保险。六是加大对渔业民生的支持力度,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统筹规划渔区、扶持渔民,让渔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现代渔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协调和大力推进,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要加强跨区域渔业交流合作,采取“南北挂钩”、“东西合作”等形式,互通技术、互补市场、互用资源,共谋发展。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把现代渔业发展进程的工作业绩纳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指标,落实激励措施,加大督查考核,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共同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做好服务,依法解决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维护好公平正义和渔区社会稳定,打造和谐、安康的新渔区,有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